攒下足够的钱,离开深圳这座打工城市,回到根所在的地方股票融资操作步骤,买一套小房子,找一份足够糊口的清闲工作,家人朋友在旁,优哉游哉地躺平,弥补在深圳奋斗时错过的一年四季。
曾几何时,深漂们怀揣着这样衣锦还乡的期望,支撑起在深圳日复一日的打工生活。
有人把在老家买房当成一种退路,在深圳实在待不下去了,便回老家,起码还有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
有人则把回老家买房当成任务,无论是家里长辈要求买,还是为了在父老乡亲面前长脸,老家的房贷说背就背。
人在深圳,房在老家,当代的房买不住,还有"筑巢"的重量吗?这年头,老家的房仍然是一种保障,还是已经演变成了负担?
老家买房 8 年,只住了十几天
每当有人问起陈琴,第一套房是否有必要买老家的房子,陈琴总是劝他们一定要三思。
2017 年,她和丈夫拿出积蓄,还借了一点外债凑够 26 万还了首付,另外用公积金贷款了 40 万,在老家买了一套 120 平方左右的毛坯房。
当时,他们两口子刚结婚,都有工资收入,加在一起一个月能有 3 万,在城中村租房,月租较低。
毕竟是人生的第一套房,她和丈夫非常看重。2019 年交房后,2021 年他们攒够钱开始装修,在装修上也投资了十几万。
最初那几年,一个月两千出头的房贷,对他们当时的收入来说,是一笔压力很小的支出,对生活没有什么影响,直到家庭添加了新成员。
孩子出生后,陈琴暂时停掉了工作,在家里照顾小孩,家里的收入来源只剩下丈夫一人。为了给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环境,他们从城中村搬到了小区,在深圳的房租翻了倍。
"两千元的房贷在我们的收入里占比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大了。"
尤其是在他们两夫妻现在住不上这套房的情况下,这套房子就显得更加多余,房贷也显得沉重。
在深圳,他们有稳定的工作,近十年也没有回老家发展的打算,当初房子按照他们的高规格装修结束之后,也一直处于空置的状态,一年只在过年时回去住几天。
"现在我们除了还房贷,还要交每个月的物业费。一年就回去那么几天,还要打扫尘封已久的卫生,远远不如住在酒店方便和划算。"
房买不住,是部分老家筑巢人士的现状,而且这种情况还相当普遍。
在老家哈尔滨买了一套房子的琪琪,即使回了老家,也住在父母的家里,未曾到自己的新家住过。
"一年回家就那么几天,也没想过住那个房子了。"
2017 年,她在老家哈尔滨买了一个 100 平方左右的房子,总价是 110 万,首付 30 多万,房贷 80 万,她选择分 30 年还完。
根据她的介绍,这个房子的地理位置不错,附近有公园、地铁和商超,但是学区一般般。
"我也没娃需要上学,所以学区不在我考虑范围,当时只是感觉户型我很喜欢。"
她是 90 后,未婚未育,家人朋友都在哈尔滨工作和生活,她独自一人在深圳工作,赚了钱交房贷。此前每个月的房贷是 4000 多元,现在利率下调,房贷下降到 3900 元左右。
她在深圳也租了一个老小区的房子,房租是 2500 元,所以她每个人在房子上的硬性支出在 6000 元以上。
"如果不失业的话,压力也还好,不会很大,失业就不太美好了。"
回老家买房是一种理财方式
总有人疑惑,回老家买房又不住的人,到底是在图什么?
对于陈琴夫妇来说,应该是为了给家里的长辈一个交代,是在深圳混出点名堂了的证明。
买房的起因,是家里的长辈一直在吹耳边风:在深圳打工,没车没房,不合适,应该买一套房子的。
当时,他们刚毕业参加工作不久,在买房这件事情上并没有过多研究,可以说是被人推着走——认为深圳租着房子也算稳定,所以便回老家看了房,直接定了下来。
背上老家的房贷 8 年,他们对房子的了解也一直在加深,开始意识到虽然大家都对拥有一套房子有执念,但是房买不住,对普通人来说,有可能是致命的。买房,一定要考虑清楚:
买的房子是否便于工作生活和小孩上学,是否会长期空置?未来家庭结构和支出是否会有变化?会不会收入减少无法覆盖房贷和生活?
而他们正是没有想明白这些事情,稀里糊涂上车了老家的房子后,导致后面想在深圳买房,也变得被动了起来。
这两年,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决定在深圳买人才房,正式地扎根在深圳。
但是,由于之前在老家买房的首付和装修消耗了大量的积蓄,导致他们很难凑到人才房三房的首付。
再者,由于公积金贷款已被老家的房子占用,在老家的公积金贷款未结清前,深圳无法再次公积金贷款,他们现在购买人才房只能使用商贷,导致利息也变高了。
尽管如此,他们依然选择购买深圳总价 250 万左右的人才房,"因为现在深圳房价跌了,有机会可以上车了",但老家却不那么轻易下车了。
"如果能重新选择,我一定不会在老家买房,现在懊悔也没有用。"
琪琪同样认为,在老家买房,虽然父母很支持,但本质上还是有一些不值得。
"买了自己喜欢的大房子却住不上,只能在深圳蜗居一个老小区。"
即使心爱的大房子已经装修完成,但她并没有回哈尔滨的打算,因为回家找不到高工资的工作,普通工作的工资顶多四五千元,只够她付房贷,不够生活。
而且,她虽然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却不喜欢东北的天气,认为哈尔滨太冷,春天风沙大,夏天和秋天就只有短短几天,只剩下漫长的冬季,她更喜欢深圳的气候。
"我不喜欢外出,除了上班基本都是在家宅,不爱交际,所以在哪工作对我来说没啥差异,肯定选择工资高的地方嘛。"
在老家买房,对她来说,是目前最合适的一种理财方式,她自称不打算结婚,所以一定要买房。
"如果不还房贷,基本发了工资也想买买买,但实际上没买什么有用的东西"。与其掉进消费主义的陷阱,她宁愿成为一名房奴,起码这样过了 30 年,还能剩下一个固定资产。
房子对她来说,也不仅仅是一种存款方式,还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有房子之后会变得更有安全感一些,虽然现在不住,但起码是属于自己的空间,每个人都需要自己的独立空间,很多男人下班不愿意上楼,只喜欢坐在车里抽烟,一个道理。"
以租养贷的老家新房,有人知足有人愁
有人评价,最亏的买房人,是在深圳打工,买了老家的房子,导致买不起深圳的房子,又住不上老家房子的人。
陈琴对此很有共鸣,在老家买房,就好比一年两箱油的车主,住上了一年两度电的房子。
她想过把老家的房子卖掉,来减轻贷款的压力,但是房价一路下跌,现在这套房的房价,比当初 2017 年她买的时候还便宜。
现在把老家的房子卖掉,不仅要亏本这 8 年来支付的利息钱,还要亏本十几万的装修费,她于心不忍。
再者,来看房的人对毛坯的意向更高,她这种装修好的房子,很难卖出去,她只能租出去,来降低现在的贷款和物业费压力。
另一位同样在深圳工作的人也和陈琴一样的情况,房子装修好了几年,一直住不上去,又卖不出去。
她把房子挂在二手房软件上,中介一直让她降价再降价,否则挂再久也卖不出去。
她不愿意采用折中的方式,将房子先出租出去,让新房给别人"糟蹋"。"租金又够不着房贷,我还得每个月补贴房贷,简直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琪琪现在把哈尔滨的房子租了出去,但租金每个月只有 2500 元。她的房贷是 3900 元,加上每个月的物业及取暖费五六百元,所以除了租金,她每个月都得再支出 2000 元来养这个房子。
现在,加上她在深圳的房租 2500 元,她每个月至少也得保证有 4500 元的房子支出。
但她没有提前还贷的打算,"有钱先存着,以备不时之需,万一失业了也有一定储备金足够支撑找到新工作,房贷就慢慢还。"
她担心有朝一日失业了,房子会断供,但她又安慰自己,大不了就把房子卖掉,反正也不会亏本。
前段时间,她了解了一下老家的房价,她的这套房子现在卖出价格可以挂到 160 到 170 万,她当时的购入价是 110 万。算上这些年的利息,不算赚钱,但也不会亏本。
如果把房子卖掉,那卖出的价格就是她这些年来存下的钱,也算是她从消费主义的手里夺回的小金库。
图释:赖美琳的房子,来源小红书 @fancy
在深圳当设计师的赖美琳,同样支持女孩子回老家买一套属于自己的小房子。
"如果有姐妹跟我一样,家庭条件一般,手上有一点存款,不想随便花了,怕买了房未来房价掉了会亏,可以买一个地理位置好一点的小户型,作固定资产,既可以自住也可以出租,后面急需用钱也可以抵押贷款。"
她在老家湖北恩施买了一套总价 60 万左右的小房子,85 平两房一厅,装修按照自己的喜好,花了 14 万,一共支出 75 万左右。
但她的首付只出了 9 万,贷款 15 年,每个月房贷两千七左右,对她来说,压力不算大。
"相对深圳来说,房价和贷款都低了很多,我能支付得起。"
但老家毕竟在四线城市,工作机会少,她在买房之后,回过一次老家试图躺平,但找不到工作,又回到了深圳。
"回家大概只能考编制,否则其他的工作都不缴社保,而且没有双休,工资也不高。不太建议盲目回老家,除非找到合适的工作,或者存款足够了,再回老家躺平。"
虽然她的心愿是攒够钱就回老家躺平,目前也认为有一套自己的小房子非常有安全感,但她仍需要继续待在深圳赚房贷。
当下,她决定在深圳赚一段时间,就回老家自己的房子躺一段时间。在当打之年,未婚单身,买下人生的第一套房,房贷也不高,她对未来充满希望。
"这套房子的未来计划有很多,可以出租当民宿、给爸妈养老或者是二手转卖,因为老家是旅游城市,而且地理位置还可以,就算二手转也不会亏很多,所以不后悔买房。"
备注:文中人物为化名股票融资操作步骤。